甲骨文天文记录

商代甲骨文记载了最早的日食、月食及恒星观测记录,开创了中国系统天文观测的先河。这些记录为研究古代天象和历法提供了重要史料。
司南发明

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向仪器,利用天然磁石制成,为后世指南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《九章算术》成书

《九章算术》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框架,涵盖方程、几何、分数运算等内容,对东亚数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。
张衡发明地动仪

张衡在东汉时期发明了地动仪,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,能够感知并记录地震波动。 此发明为后代的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。地动仪采用精巧的机械结构,可以准确判断地震发生的方向。
《黄帝内经》成书

《黄帝内经》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,提出了很多关于人体、生理、疾病等方面的理论, 其中包含的阴阳五行学说、经络学说等理论体系对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蔡伦改进造纸术

蔡伦改进造纸工艺,以树皮、麻头、破布等为原料制成"蔡侯纸",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,推动了文化传播与知识记录。这项发明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,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。
张衡发明地动仪

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检测仪器,能够准确判断地震发生的方向。这一发明比西方同类仪器早1700多年,展现了东汉时期的精密机械技术水平。
火药的发现与早期应用

道士在炼丹过程中意外发现硝石、硫磺与木炭混合物的爆炸特性,开启了火药的发展史。三国时期马钧已利用火药制作爆竹,为后世火药军事应用奠定基础。
雕版印刷术普及

唐代雕版印刷技术得到广泛应用,敦煌出土的《金刚经》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。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书籍的生产效率,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保存。
僧一行测量子午线

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首次通过实地测量计算地球子午线长度,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从定性观测迈向定量研究的重要转折点。
毕昇发明活字印刷

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,开创了活字印刷的先河。这项发明比欧洲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400多年,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和灵活性。
指南针用于航海

北宋时期,指南针开始在航海中得到广泛应用,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详细记录了磁针指向的原理。这一技术后来传入欧洲,对全球航海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。
火药武器的成熟

南宋时期,火药武器发展成熟,出现了突火枪、震天雷等先进火器。这些技术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,彻底改变了世界军事发展史。
郭守敬改革历法

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简仪、仰仪等精密天文仪器,编制《授时历》,其准确度超越当时世界水平,领先欧洲300多年。
《本草纲目》问世

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编撰《本草纲目》,收录药物1892种,建立了科学的药物分类体系,被誉为东方医学百科全书。
《天工开物》出版

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《天工开物》,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技术,涵盖冶铁、制盐、纺织等18个领域,被称为"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"。
梅文鼎数学研究

清初数学家梅文鼎系统整理中国古代数学成就,在三角学、天文算法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,并融合中西数学思想,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。